步入“十四五”发展的关键阶段,鄂尔多斯市国投集团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期和窗口期,聚焦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科技突围”工程,在持续做强“羊煤土气”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抢先快上做大“追风逐日”等新能源产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上蹚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子,以非常速度、非常效率组建了新能源公司、碳中和研究院、碳资产管理公司和氢能投资公司,搭建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创新平台,为转型升级积蓄了长远动能,助力鄂尔多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示范区。
以搭建平台为主要手段注入发展动能
形成“2个联盟引领、2个研究院示范、4个飞地辐射、N个创新项目转化”的创新产业生态。牵头组建鄂尔多斯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会、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合作建设新能源研究院,深化碳中和研究院科创平台功能,持续打造完善碳中和上海、北京分支机构和深圳人才科创中心,建成运行雄安科创中心,并持续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创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大科创项目研究、落地力度,让创新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2个联盟引领
鄂尔多斯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会(碳中和联合会)。碳中和联合会以“聚焦需求,共享服务;聚焦信息,共享成果;聚焦资金,共享收益;聚焦市场,共享创新”为宗旨,促进科技赋能、开放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打造集产学研用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已吸引本地42家企业加入,并在9月24日全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授牌。
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新能源促进会)。遵循“实用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针,集合我市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产业资源、投资优势,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效衔接的协同发展机制。目前已吸引本地36家企业加入,并在9月24日全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授牌。
2个研究院示范
成立自治区首家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碳中和研究院。立足鄂尔多斯资源禀赋及转型实际,以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准围绕五大定位,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飞地建设、人才引进、企业孵化等工作,分别在“绿热、碳汇、硅铝、固废、孵化、飞地”等重点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助力自治区“突围工程”和鄂尔多斯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同时,依托北京、上海、深圳、雄安四个飞地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引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入驻团队20余个,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功能效益显著。
与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合作建设新能源研究院。全力打造由自主研发、全球合作、高端技术、顶尖人才等构建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链,助推全市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4个飞地辐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落实孙绍骋书记“在科技和人才工作上蹚出一条路来”的指示,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先进地区设立人才科创中心,充分发挥各大飞地的桥梁枢纽作用,形成研发在飞地,生产在鄂尔多斯,孵化在飞地、场景在鄂尔多斯,引才在飞地、用才在鄂尔多斯的科创生态。
鄂尔多斯(北京)人才科创中心,成立于2023年9月11日,位于北京中关村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6层,由市科技局下属事业单位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管理运营,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为该中心入驻企业。目前,入驻企业(团队)21家,入驻人员172人,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5人,在研科技项目72项,科研投入6254.55万元,拥有知识产权370项。
鄂尔多斯(深圳)人才科创中心,成立于2024年1月6日,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讯美科技广场3号楼21层,占地2080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12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团队4家、商会2家;累计对接跟进4家高新科技企业、20多家成果转化项目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引进12家科技型企业、1位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军人士、近60位高层次人才约300余项知识产权进驻科创中心。
暖城鄂尔多斯(上海)人才科创中心,成立于2024年7月21日,位于闵行区沪闵路剑川路华谊万创新所6号楼3层东区,占地2344平米。目前,已入驻上海交通大学黄震院士团队、黄富强教授团队与赵长颖教授团队,正在借力长三角资源优势,采用“1+N"的建设模式,打造以上海为“中心飞地”,以长三角多城市为“云飞地”形成网络化的科技人才招引和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实现共进、共兴、共享、共赢。
鄂尔多斯(雄安)经济合作与人才科创中心,2024年9月7日正式揭牌,中心精准定位于“政、产、学、研、用、金”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融合的成果转化平台,旨在依托雄安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广泛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推进鄂尔多斯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打造要素丰富、功能齐备、保障到位、服务一流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同时紧抓发展机遇,加强与入驻企业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紧密对接,促进投早、投小、投硬、投颠覆,为我市优秀企业投资雄安搭建平台,实现“双向”招引。
以课题研发为具体抓手探索前沿技术
积极融入国内产业大循环,持续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创中心、重点实验室,集聚一批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端科技专家、人才团队,以煤炭、天然气、新能源、交通运输等为重点,形成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的产业格局,参与市外、区外市场开发和产业链培育,在开放合作中,全面增强集团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课题研究
目前开展的66项课题中,规划类占50%,应用类占26%,技术类占24%。下一步将不断提升应用类课题占比,加大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充分发挥全市高端智库和双碳科创平台的重要作用。
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鄂尔多斯市新能源革命技术路径研究》等9项课题,3项完成结题,6项完成中期评审。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的《鄂尔多斯市“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分析与优化研究》等9项课题已全部结题。
主导研发
获批9项课题为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1项入选全市“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3个项目入选市重点研发计划。1项“揭榜挂帅”项目。成功申报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低成本大规模钙基热化学储能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2024年《高铝煤基固废提取氧化铝关键技术研究》获得自治区10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规划方案编制
编制完成规划方案30余部。其中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城乡建设领域等9部“碳达峰”方案,成为鄂尔多斯市各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指引性文件。承接自治区工商联委托的《能耗“双控”转碳排放“双控”政策研究》,为自治区先行先试该项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以落地转化为第一目标产出标志成果
推动集团研发机构从“建平台”向“强功能”转变,推进“联盟+研究院+飞地+公司”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模式,打造集“研发、转化、孵化”于一体的科创平台,全力加快创新项目转化进度,重点围绕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纯氢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工业固废修复重度盐碱地等领域开展课题攻关,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大市场”、迈向“生产线”,为全市创新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示范性项目“引领”
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研发应用项目。成功申报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部区联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拟通过本项目研究,形成钠离子电容储能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系统先进成果,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钠离子电容储能技术和装备,性能指标全面实现或超越指南要求,满足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惯量响应、一次调频和平滑新能源输出的应用需求,该课题于2023年11月29日由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批准,2024年3月18日正式启动。
氢能源管道系统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项目拟解决氢气管道输送这一制约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致力于实现地区氢气大规模、大范围调配,带动地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以解决在氢能产业化的初期低成本氢源问题,对当前发展氢能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牵头单位,西部天然气公司联合白勇院士及碳中和碳中和研究院共同申报“氢能储运应用技术院士工作站”,并成功获批成立,课题研究方向聚焦输氢管道关键技术,对未来氢气管道大规模建设有指导意义和支撑作用。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积极申请电解铝指标、水指标,加快硅钙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工业固废资源循环产业,研究固废处理和氧化铝项目,着力打造“高铝煤电-粉煤加提取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废渣综合利用”完整产业链,为国务院支持内蒙古建设氧化铝基地打样板。
智能重卡项目。引进卡尔动力公司总部落户鄂尔多斯,与市内外重要车企及煤炭贸易相关企业,就混合智能编队技术的实际应用达成合作意向;与陕汽重卡、中集车辆签订1000台智能网联编队重卡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以我市列为交通部智能网联示范城市为契机,正在积极争取智能网联重卡示范在全市全域放开,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智能网联项目。牵头建设运营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无人驾驶智能网联项目鄂尔多斯市新能源智能网联交通示范区项目。针对康巴什区13个主要路口进行全息化改造,65个路口信控设备智能化改造。在康巴什区核心区域开通了3条智能网联公交示范线路、42个出租车站点,40余个物流驿站路线。现已实现自主运行无人驾驶出租车、小巴、重卡、配送车、性能测试车等17辆无人驾驶车辆、2台5G云座舱,目前,无人驾驶车辆运行公里数超50000公里,体验人数超5000人,保持安全行使零事故。
重点项目“支撑”
新能源实验中心项目。建设并运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拥有CMA资质的国有新能源类测试检测机构鄂尔多斯新能源实验中心,构建了“认证、验证、检测、计量、标准”五位一体体系,一期动力电池试验室于2023年1月正式开展运行,目前正在开展电芯检测及理化实验业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三电、风电光伏、特种设备、新能源整车检测能力。2024年8月已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初次评审的现场审核。
鄂尔多斯市乘用车充换电运营项目。以向乘用车提供高效、便捷的充换电服务为目标。一期计划围绕康巴什区、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等核心地区布局乘用车换电站,配套建设若干充电桩,二期围绕全市重点乡镇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乘用车换电站及配套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取得7处换电站项目备案告知书,完成3处换电站主体建设并开展运营工作,为100辆匹配换电车型进行换电服务,日均换电车次达到70-90车次。
融合治理中试取得突破。在达旗和乌审旗开展了盐碱地、沙荒地治理与煤基固废消纳融合重大示范,改变“就土壤治理谈治理、就固废消纳谈消纳”的传统路径。
氢能装备研发取得重要成果。与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合作,落地全球先进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及氢舟电解水制氢系统;依托碳中和协同创新专项,开展高温碱性电解槽研发,现已建成20kW中试设备。